查看原文
其他

东西问 | 陈奕平:春节民俗为何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?

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2-03-17
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重要节日,春节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节日都难以超越的。
中新社记者:吴侃
全文字数:2707
预计阅读时间:8分钟


俗话说“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”。对常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,春节民俗是抹不掉的文化记忆、断不了的浓浓乡情,更是永久不变的团圆期盼。

海外华侨华人为什么能将春节民俗代代相传?春节民俗活动在海外何以成为跨族裔的社会活动?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、华侨华人研究院陈奕平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作出解析。
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中新社记者:春节是华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,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哪些春节民俗?海外并不具备祖籍地那样过春节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氛围,华侨华人为什么能将这些年俗代代相传?

陈奕平: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重要节日,春节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节日都难以超越的。华侨华人的春节民俗活动很丰富,家庭层面的有亲友团聚、吃年夜饭、给压岁钱、围炉守岁、祭祖祈福等;社区层面,每逢春节各国的中国城和唐人街会点亮新春彩灯、挂起大红灯笼,还有舞龙舞狮、新春庙会、春节大巡游等欢庆活动;国家层面,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春节定为全国或者部分城市的法定节日,春节期间会有政要发表贺词、邮政部门发行生肖邮票和地方社区组织大型庆祝活动。

年俗何以在华侨华人之间代代相传?一方面,周而复始的年节和年俗是民族文化的标记,具有强大的记忆点,成为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,即便他们常年生活在海外,这种记忆依然深刻而生动,具有天然的感召力;另一方面,海外华侨华人大多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中,作为少数族裔,他们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,对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建构有内在的需求,也有自觉传承和传播的意识。

2020年1月,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举行庚子鼠年华埠春节大游行。图为游行队伍中舞起的金龙。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

中新社记者: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华裔新生代往往对春节民俗的文化内涵知之较少,对中华文明缺乏深层认知,春节民俗对维系华裔青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、增进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有何意义?

陈奕平:海外华裔新生代对春节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知之较少,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移民本土化、融入主流的自然结果,另一方面华裔新生代与祖(籍)国的联结减少甚至中断,出现了所谓“失根”的问题。春节民俗和文化活动让华裔青少年能够观察、了解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,重新建立起与祖(籍)国和家乡的联系,寻回中华文明之“根”。

想要加深海外华裔新生代对年俗文化的认知,华人家长首先要起到传承、引导的作用,每逢春节可以带领孩子参与置办年货、准备年夜饭、拜年祝福等家庭活动,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剪窗花、写福字、画年画、贴春联等,加深对年俗的记忆;华文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讲座或课程分享,向华裔青年讲解春节的历史、解释春节年俗的内涵,同时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年俗展示和体验活动;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国际传播中重要的民间使者,可以全面介绍中国春节文化、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内涵,帮助华裔新生代了解中华文明的魅力及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趋势。

2016年6月,参加“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的百名华裔青少年在重庆师范大学学习剪纸艺术。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

中新社记者:随着海外华侨华人融入当地,他们的年俗中是否加入了一些住在国文化特征?您怎么看传统年俗在海外发生的这些演变?

陈奕平:中国人移民海外,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,并结合当地文化习俗进行创新,甚至建构出新的文化形态。海外华人的年俗文化经过发展演变,也逐渐表现出地域性特征。

比如新冠疫情暴发以前,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法国、比利时、英国等国的华侨华人每逢春节会举办大巡游庆典,此类活动包含群众游行、花车巡游、舞龙舞狮、民族歌舞、功夫展示等元素,这样的庆祝方式融合了西方节日庆典的模式。华人的春节美食也与当地特色饮食融合,比如马来西亚华人融合南洋风味制作出了种类丰富的“年饼”,这些炭烘的小甜饼是每个华人家庭不可或缺的“年味”。

事实上不同文明、不同文化之间一直在相互交流、学习和借鉴,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。而华侨华人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,一直以来担当中外文明交流的践行者和中外文明互鉴的助推者。

如今华侨华人的春节民俗不仅融入当地特色,也走出唐人街,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与更多人同庆同乐,让外国民众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年文化。我们看到,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,受华人节庆文化的影响,印度尼西亚非华裔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舞龙舞狮、在学校写中文对联,美国华埠举办的年宵花市吸引了各族裔民众参与,法国人常常利用春节机会“组团”去当地的中餐馆吃饭、关心自己的生肖意涵并期盼好运。

2020年2月,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中国新年庆典,各界艺术团体在市中心和唐人街游龙舞狮、载歌载舞,吸引大批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到场观看,共同欢庆农历鼠年的到来。中新社发 王旭东 摄

中新社记者:疫情下海外侨胞出行有诸多限制,“云团圆”“云拜年”等新年俗逐渐代替传统年俗。华人应该如何协调守护传统年俗与构建新年俗?传统年俗如何才能在海外华人间传承下去?

陈奕平:其实年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年俗的发展和演变。重要的是从春节民俗活动的精神内涵出发,根据新的形势和需求,探索出最适合当下的形式和活动。

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,大规模、聚集性的庆祝活动不适宜举办,“云团圆”“云拜年”不失为很好的过年方式。近两年华侨华人还通过“云端春节晚会”“线上新春团拜会”“云逛庙会”等方式过年,传统年俗花样翻新,洋溢着浓浓年味,也传递了切切乡情。

至于传统年俗如何在华人间传承下去?我认为首先要发挥华侨华人社团的作用,包括组织侨胞开展春节民俗活动、用年节特色装饰给唐人街增添氛围感等;华人家庭需重拾传统年节礼俗,比如尽量在家里吃年夜饭、注重祭祀祈福和家族文化的传承等;中国的侨务部门也可以为海外侨胞送去“文化”年货,比如近两年“四海同春”等品牌文化活动转变为在“云端”举行,不少侨乡举办“云端”春节联谊会,就是面对疫情主动求变的结果,对守护春节文化记忆有积极的意义。

2020年1月,“四海同春”2020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晚会在湖南长沙录制,诸多海内外知名艺人登台献艺,向全球华侨华人送上精彩演出和新春祝福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

中新社记者: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包括美国、加拿大、苏里南、巴拿马等在内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,把春节定为全国或者部分城市的法定节日,春节民俗活动也逐渐成为跨族裔的主流社会活动,为什么春节文化能在海外“圈粉”?

陈奕平:近年来,过春节逐渐成为海外的风尚,节庆规模和影响力日趋扩大。比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、日本东京塔、意大利米兰裕信银行塔等各国地标建筑,每逢中国春节会“披上红妆”,春节已呈现出四海同庆的盛况。

2020年1月,纽约哈德逊河上空燃放焰火、帝国大厦点亮红色彩灯,庆祝中国春节。中新社记者  廖攀 摄

春节何以成为国际上认可度很高的中国文化符号?首先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,内涵非常丰富,年文化彰显和谐欢乐、普天同庆的意蕴,又包含追思先人和重视传统的文化元素,很容易获得共鸣。

另外,春节从华人唱主角的社区活动发展为世界性的节日,也离不开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长期以来的推广和传播。在推动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,未来应该更多地考虑不同国家民众的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,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,同时在传播路径上进行创新,融入更多流行元素,让春节这一文化符号更加丰富。

受访者简介:


陈奕平,1966年5月生,四川资中人,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、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、副院长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,国际关系学、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。


图片编辑:熊然
文字编辑:梁静
责编:罗攀

东西问 | 海南鸡饭缘何风行东南亚经久不衰?


东西问 |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(二)之五:短评:“实事求是”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基因?


东西问 | 刘晓光:“柬钢”一词是怎么炼成的?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